close
最近新聞時常報導某某老師、教官與學生產生師生戀;警察調節家暴卻與受害婦女有了感情;律師因為感情糾紛而殺了情婦........這些不都是社會的高階份子或是有專屬領域的知識份子嗎?平常勸人為善、有高道德標準、有著被社會高度期許與認同的身份,卻因為當下的情緒而做出錯事,明知不可為卻為之....我相信一些道德規範他們懂得一定比較多,道理也都知道,但真的遇到了,是否可以如同以往,以客觀的角度來對待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,那就真的有爭議了。
莊子的知魚樂,這個有爭議的寓言故事,大家應該都有聽過,說魚快樂不快樂或是莊子說的你又不是我,怎知道我怎麼不知道魚快樂不快樂?的確!他非魚,我非他,再怎麼猜測都無法得知對方心中的答案,除非往後發明可以變成對方或是某個物體,再來親身體驗其中的經歷與身份,否則如同人常說的:真想變成寵物,每天都有的吃有的睡,沒有人類的煩惱;變成石頭,沒有思考,無憂無慮甚至是死一死算了,也許這些煩憂的事情就可以結束了....沒有人可以斬釘截鐵的說,我有當過狗或是石頭甚至是擁有死亡經驗,因為再怎麼揣測、模擬,再怎麼樣的科學數據作依據,不是就是不是、不同就是不同,一點都不能說是真的體會此時的心態。
那這樣以往所學的道德規範、做人處事、或是安慰情緒的話等等,都是多餘的嗎?!在我目前的看法是,因為我們無法變成對方,也就無法真正體會到對方所感受到的痛苦,說再多的長篇大道,畢盡只是客觀,說好聽的就是規勸或安慰,說難聽的就是風涼話。
看樣子好像真的很悲慘,難道一遇到如意的事情就要束手就擒嗎?!那倒未必因為人清醒的時候較多數,而且人是群居動物,雖然現今的人心不如以往,但還是有親友、朋友可以求助,如果自己還想救自己、不想一直悲傷、迷惘下去,就伸出手吧,就算只是靜靜的坐在親友身旁,能讓自己悲觀的念頭,轉換或是重新整理,哪怕只是幾分鐘、幾秒鐘,那也就足夠了。
道理人人會說,做不做得到又是其次,當下次你說羨慕別人沒煩憂或是自己消失了就萬事解決了,請記得你沒有資格說如此的話,你就是你變不了別的個體,也就無法為別的個體發言。
套某一句話:人活著就一定會有快樂的事。這句話給予無限遐想,一定兩個字太沉重,快樂兩個字也太虛幻。
願意等嗎?!還是已經擁有卻沒有看到......
莊子的知魚樂,這個有爭議的寓言故事,大家應該都有聽過,說魚快樂不快樂或是莊子說的你又不是我,怎知道我怎麼不知道魚快樂不快樂?的確!他非魚,我非他,再怎麼猜測都無法得知對方心中的答案,除非往後發明可以變成對方或是某個物體,再來親身體驗其中的經歷與身份,否則如同人常說的:真想變成寵物,每天都有的吃有的睡,沒有人類的煩惱;變成石頭,沒有思考,無憂無慮甚至是死一死算了,也許這些煩憂的事情就可以結束了....沒有人可以斬釘截鐵的說,我有當過狗或是石頭甚至是擁有死亡經驗,因為再怎麼揣測、模擬,再怎麼樣的科學數據作依據,不是就是不是、不同就是不同,一點都不能說是真的體會此時的心態。
那這樣以往所學的道德規範、做人處事、或是安慰情緒的話等等,都是多餘的嗎?!在我目前的看法是,因為我們無法變成對方,也就無法真正體會到對方所感受到的痛苦,說再多的長篇大道,畢盡只是客觀,說好聽的就是規勸或安慰,說難聽的就是風涼話。
看樣子好像真的很悲慘,難道一遇到如意的事情就要束手就擒嗎?!那倒未必因為人清醒的時候較多數,而且人是群居動物,雖然現今的人心不如以往,但還是有親友、朋友可以求助,如果自己還想救自己、不想一直悲傷、迷惘下去,就伸出手吧,就算只是靜靜的坐在親友身旁,能讓自己悲觀的念頭,轉換或是重新整理,哪怕只是幾分鐘、幾秒鐘,那也就足夠了。
道理人人會說,做不做得到又是其次,當下次你說羨慕別人沒煩憂或是自己消失了就萬事解決了,請記得你沒有資格說如此的話,你就是你變不了別的個體,也就無法為別的個體發言。
套某一句話:人活著就一定會有快樂的事。這句話給予無限遐想,一定兩個字太沉重,快樂兩個字也太虛幻。
願意等嗎?!還是已經擁有卻沒有看到......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